顶点小说 > 赵家天下宋朝人 > 第三十七章:叛乱来袭,坑儿子的老爹

第三十七章:叛乱来袭,坑儿子的老爹


前文说到,赵匡胤登基称帝后,马上开始广发好人卡,大肆封赏天下,我老赵吃肉了,大家跟着一起喝汤。

赵匡胤非常想告诉全天下所有人,自己领导的这场兵变,除了换了个皇帝,换了个国号,其余什么都没变,该是宰相的还当宰相,该做节度使的还做节度使。

大家伙遇到事情千万不要慌,更不要怕,只要你承认我,我就会加倍地对你好。

赵匡胤的慷慨之举,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是毕竟后周王朝并没有什么失德之举,还是有很多人怀念故国,感念郭威、柴荣的恩遇之情。

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众目睽睽之下,突然飞来一支冷箭,直奔赵匡胤御辇而去。

好在这箭并没有,射中赵匡胤,而是射中了黄龙旗。

但天子遇刺,本就是一件重大政治事件。

因此当时场面一度大乱,谁也不知道这一箭是从哪儿射出来的,谁也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箭,更不知道有多少刺客。

侍卫们马上拔出了刀,要捉拿刺客;

随行的大臣们更加吓得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怎么收场。

眼看着一场腥风血雨就要掀起,所有人都叫苦不迭,纷纷把目光看向了赵匡胤,侍卫们更是磨肩擦掌准备马上捉拿凶手。

如果赵匡胤还是军中主将,或许会立即下令,全城搜捕,大开杀戒。

可赵匡胤会是皇帝,是一个政治家,他必须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诚然全城搜捕,或许能将背后凶手揪出来,然后顺藤摸瓜,把所有反对派,一网打尽。可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开封大乱。

这是赵匡胤所绝不能容许的,于是赵匡胤却朝着来箭当向,猛地站了起来,拉开了衣襟,高声叫道:“教他射,教他射!”

赵匡胤什么人,他也是尸山血海滚过来的马背天子,他又岂会害怕一支暗箭!

当务之急不是捉拿凶手,而是平息事端,维持开封城的稳定。

在赵匡胤淡定从容下,此事不了了之,最后连凶手是谁,有几个凶手,通通都不知道。

但是这一箭,提醒赵匡胤,开封城里还有很多人暗地里在反对他,在思念后周王朝。

这次暗箭伤人的军人是这样,朝堂上还有大臣也是这样。

有一次,赵匡胤设宴招待群臣。结果柴荣临终前指定担任宰相的翰林学士王著,喝着喝着,突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声痛哭,把好好的宴会搅得一塌糊涂。

群臣大惊,都为这个胆大包天的王著捏了一把冷汗,王哥,你真有种,居然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思念起了故主,你就不怕被赵皇帝给砍了脑袋吗?

但是赵匡胤见状,却毫不怪罪,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

偏偏王著还真是个狠角色,坚持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仍然痛哭不止。

第二天,就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是在思念柴荣,此等前朝余孽,就应当杀一儆百。

结果赵匡胤表示:王著喝醉了而已,我和他都曾是世宗的幕僚,我熟悉他的脾气。

再说,他就一个书生,也就能哭哭故主,还能干出什么事来?让他去吧。

如果说,这些手无寸铁的文官怀念前朝故主,还能让赵匡胤不当回事,那么地方武将呢?

其实,宋朝开国之初,地方武将也有和王著一样,对后周王朝,念兹在兹。

当时后周王朝开国元勋,真定尹、成德军(即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节度使郭崇(即郭崇威,避郭威讳改名郭崇,他的孙女就是宋仁宗第一位皇后郭皇后),听说赵匡胤篡周建宋后,经常痛哭流涕。

监视他的监军陈思诲马上向赵匡胤打小报告,提醒赵匡胤,郭崇心念旧主,镇州又靠近契丹,万一他勾结契丹,为后周报仇,那事情就大发了,不如先下手为强,干掉这个后周余孽。

郭崇可和王著不一样,这要是真造反了,乐子可就大了。

虽然赵匡胤的直觉告诉他,郭崇不会反,于是道:“我素知崇笃于恩义,此盖感激所发耳。”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派人去调查此事。

使者一到镇州,郭崇慌了,这时他才反应过来,男人哭吧哭吧就是罪,有的时候男人流泪也是要掉脑袋的。

这时郭崇部下观察判官辛仲甫劝他道:“陈桥兵变的时候,我们是最先表态投诚的。我们军队调度也没什么违规的。

就算朝廷想要加罪于我们,也无口实。

只要等使者一到,咱们好好招待,该送的送,还打点的打点,到时使者吃我们,拿我们的,自会帮我们们说话。”

果然,使者经过酒桌上的深入调查,马上回去报告赵匡胤,郭崇没想造反。

赵匡胤松了一口气,喜道:“我固知崇不反也!”

一前一后,两次知之,也不妨碍赵匡胤派人调查,颇有些政治家应有的虚伪。

不过这也就是赵匡胤,搁一般人,郭崇还会有被调查的机会吗?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宁肯杀错,绝不放过,如果不是赵匡胤宽大为怀,郭崇必死无疑。

这就是赵匡胤,他身为皇帝,却也愿意退一步,为臣子想一步。

而这一步,就是海阔天空,君臣相得;

而这一步,就让赵匡胤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

可惜,天意弄人,身为天子,一国之主,赵匡胤有时候想退,却又退无可退。

纵使赵匡胤再怎么为了拉拢人心,不遗余力,该来的叛乱,或者说反抗还是来了。有人还是跳出来,反对赵匡胤称帝,挑起叛乱,企图恢复后周统治。

对此,赵匡胤其实有所预料,古往今来,但凡像他这样谋朝篡位的,几乎没有不遭遇叛乱的。

不过出乎赵匡胤意外的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的不是周恭帝柴宗训的表叔李重进,因为他还没想好怎么反。

当赵匡胤封李重进为中书令,并郑重的告诉他自己成为了皇帝后,李重进果断接旨,并主动向赵匡胤请示,自己是否可以按照惯例以节度使身份到开封觐见新任皇帝,来个当面谢恩。

赵匡胤当时都蒙了,颇有点受宠若惊的意思。李重进是谁?他可是郭威血缘最近的人,也是有资格成为皇帝的人选。想不到他投降得如此彻底。

于是,赵匡胤投桃报李,给李重进一个天大的面子——他正式回旨:“君主元首,臣僚股肱,相隔虽远,同为一体。君臣名份,恒久不变,朝觐之仪,岂在一时?”。

你我君臣,虽然隔得远,但同为一体,你不必急着来见我,来日方长,我们有的是时间欢聚一堂,你就放心呆在扬州好了。

于是,刚刚篡位成功的大宋天子赵匡胤,和后周王朝最强的节度使李重进,互致敬意,相安无事,其乐融融,跟亲兄弟似的。

实际上,李重进玩了出漂亮的以退为进,自从赵匡胤篡位称帝后,他就开始招兵买马,时机一到,就反了赵匡胤。两人的关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对此双方心知肚明。

这个人也不是柴宗训的姑父张永德,因为他没兵没权,想反也反不了,因此他果断投诚,不作任何他想,完全把老丈人郭威和大舅子柴荣抛之脑后,心甘情愿的做起了曾经的下属赵匡胤的好臣子。

这个人更不是柴宗训的外公符彦卿,因为他既是柴宗训的外公,也是赵光义的岳父,他摇身一变,从后周皇亲国戚,成为了大宋王朝的皇亲国戚。

打响反宋第一枪的是,后周昭义军(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李筠。

李筠,本名李荣,避柴荣讳,改名李筠。

这家伙是典型的五代将领,自幼善于骑射,能开百斤硬弓,百发百中,勇猛无双。

后唐时期,他应募入伍,隶属于后唐明宗之子秦王李从荣麾下。

后唐末帝清泰年间,升任控鹤指挥使。

到了后晋时期,辽太宗耶律德光灭亡后晋。李筠改投燕王赵延寿的门下,后来出谋联合晋军诸将击败契丹留守耶律解里部队,收复镇州。

,这一战李筠救了许多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冯道,最后在冯道推荐下,他担任留后。

后汉建立后,李筠又马上投靠刘知远,但刘知远只封他为博州刺史(治今山东聊城),这让李筠大为不满。

等到郭威起兵造反,李筠立下很大的功劳,被郭威封其为义成军节度使,后改为彰德军节度。

也就是在郭威手下,李筠首次成为节度使,可以说郭威是他的伯乐,对他有知遇之恩,

后来更是封他为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从此镇守潞州,主要防备北汉。

柴荣继位后,他多次立下战功,当初就是他几乎以其一部之力来抵挡整个北汉。

因此他被加封为待中,后又拜检校太尉,从地位上看,他和赵匡胤基本上是平级的,前者是封疆大吏,后者是中央禁军大佬,谁也不输谁。

因此,赵匡胤登基称帝后,马上加封李筠为中书令,和韩通、李重进一个级别。

但是这个人,有一个五代将领的惯病,嚣张跋扈,我行我素,特别注重资历。

在他看来,要成为他的领导,光有能力还不够,还得有资历,别说赵匡胤这样的新起之秀,哪怕是柴荣都没能让他心服口服。

柴荣在位期间,李筠就敢擅自征用赋税,招集天下亡命之徒,潞州实际成为他的自留地。

当时柴荣派来的监军使实在忍不住说了他几句,可他暴跳如雷,立即把该监军使关进了大牢。

这还了得,这跟造反也多大区别,最后事儿闹大了,上报到了柴荣那里。

柴荣大怒,很想暴打他一顿,让他长点记性,可是那会柴荣正和南唐掐架,无论如何都不敢让后院起火,于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臭骂了李筠几句了事,这无疑更助长了李筠的嚣张气焰。

从这也就能看出,李筠对柴荣未必有多忠心。

陈桥兵变后,李筠心里很不爽,他倒不是为柴荣打抱不平,而是看不惯资历浅薄的赵匡胤摇身一变,成为他的皇帝。

因此当赵匡胤加封他为中书令的诏书传到潞州时,李筠憋了很久的一肚子邪火发泄了出来。

他当场就想发飙,被左右拉住,勉强跪接了赵匡胤的圣旨。

可是接着宴请使者时,他的举动就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了。

他居然突然间拿出了一幅画挂了起来,并且对着画像伤心痛哭,哭得没完没了,哭得撕心裂肺,如丧考妣。

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心惊肉跳,因为那副画像上画的居然是郭威的肖像!

左右连忙解释:李将军喝多了,请使者不要见怪。

使者在李筠的地盘当然不会见怪,也不敢见怪啦,只是出了潞州,就难说了。

不过说实话,李筠这次发飙,一点都不劲爆,反而显得很小家子气,一点都不爷们。

你李筠好歹也是个称霸一方的节度使,男子汉大丈夫,要反就反个干脆,你就别跪下来接旨了,直接抽刀子干;要服就服个坦荡,你就不要像个娘们一样掉眼泪,索兴孙子装到底。

结果李筠倒好,孙子也没装成孙子,爷们也不像是爷们这算是什么?

这件事只有一个结果,让赵匡胤知道这姓李的老小子迟早要反。

不仅赵匡胤知道李筠要反,就连李筠曾经的对手北汉皇帝刘承钧也知道李筠要反。

刘承钧马上给李筠写了封蜡书密信,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老李,我们一起弄死赵匡胤那小子如何?

接到信后,李筠很是头疼,刘承钧显然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可多个帮手,造反成功概率也大点不是,要不答应刘承钧?

可真要造反,他心里又没底,赵匡胤这小子如今混壮了,恐怕自己联合北汉也不是他的对手。

那就不反?这怎么行,不反的话岂不是要认赵匡胤当皇帝?

再说连死敌刘钧都知道他要反了,自己就算装忠臣,也骗不了人啊。

李筠陷入了沉思,反,还是不反,这还真难选。

选来选去,李筠来了个神操作,他竟然把刘承钧送来的密信,上交给了赵匡胤。

陛下,死敌刘承钧挑拨我们君臣关系,妄图唆使我造反,我老李什么人,能干这种勾结外敌的事?

沃特,这是什么操作?赵匡胤有些看不懂,你小子反还是不反,你倒是给说句痛快话啊。看你这样子,就算造反,也没什么可怕的。

不过伸手不打笑脸人,既然李筠用这样的方式表示“投诚”,自己也不好打他脸不是,于是赵匡胤封李筠的儿子李守节为皇城使。

不管赵匡胤是否真的相信李筠没有谋反之心,还是他忌惮李筠深厚的资历和强大的实力。

赵匡胤都用自己娴熟的政治手段,款抚李筠,向李筠表明,自己真的很相信你。

这一下,李筠难办了,他还在纠结自己反不反的问题。

关键的时刻,李守节赶紧劝自己老爹,别纠结了,以你的实力能打得过皇帝陛下吗?就算刘承钧靠得住,,以你们两人之力,能有多少胜算?

我的亲爹啊,你可不要犯傻,别拿全家人性命犯险!

面对儿子的苦苦劝说,也不知道李筠有没有听进去,他居然派李守节去觐见赵匡胤,探查虚实。

李守节都惊呆了,他实在不明白自己的父亲在想什么。

现在形势很清晰,皇帝陛下,都已经明确地表态了,他相信你,或者说他给你选择。

你们俩的关系,不取决于你怎么选吗?你选择反,他就要镇压你,你选择不反,你们俩就是君臣。

你还要再探什么?

朝廷实力摆在那里,你造反就是死路一条!

而且还派你的儿子去,我到底是不是你亲儿子?你老也不带这么坑儿子的吧,你要是反,我不就成人质了?你要是不反,我还有去的必要吗?

李守节感觉自己要疯了,但李筠态度很坚定,非要儿子去踩雷。

李守节没办法,只能独自进京,去见一见新科皇帝赵匡胤。

李守节一来,赵匡胤都快被李筠给逗乐了,他给李守节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笑吟吟地问道:“太子,汝何故来?”

太子?李守节头皮瞬间发麻,我是李筠的儿子,又不是你儿子,我是哪门子太子,这是诛心之言啊。

李守节磕头如捣蒜,辩解道:“陛下何言!此必有谗人间臣父也。”

赵匡胤也不跟他废话,直接说道,我听说你一直劝你爹不要造反,可是李筠老贼不听你的,他为了找个借口,所以派你来让我杀了你。

我也不屑干这种事,你的回去告诉你爹,我没当皇帝的时候,随便他怎么看我,现在我当皇帝了,你就不能让让我吗?

说实话,摇摆不定,磨磨唧唧,试探个不停的李筠,耗尽了赵匡胤最后的耐心。

赵匡胤实在不想跟李筠继续扯皮,直接当着李守节的面,对李筠摊牌,老子现在是皇帝,不是你以前的同僚,你愿意让我一步,我们还能做君臣,你要不让,也随你,你爱咋滴咋滴,你儿子我也不杀了,你尽管放马过来!

说完,赵匡胤便让李守节回去报信,李守节吓得不轻,回去之后马上劝自己老爹,千万不要造反,这是作死啊。

但是李筠这会反而打定了主意,不纠结了,反了!

于是这年四月十四日,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正式造反。

老爹这一造反,李守节眼前一黑,我的亲爹,我们全家都要被你给害死了!老子怎么这么倒霉,摊上这么一个坑儿子的爹!


  https://www.lvsewx.com/books/15744/15744513/316315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