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武大郎新传 >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全新的作战方式!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全新的作战方式!


再次升官进爵后,武植的府邸就从开国县公府升级成了开国郡公府,府中众人尤为高兴,倍有荣焉。尤其是武修与凤娘,欣喜得无以复加。

    华夏军三个师、骑兵旅和特种作战团的训练也卓有成效了。

    为适应手榴弹以及有可能研发出来的燧发枪等新式武器在新军中的应用,武植不仅在华夏军中普遍使用了四轮马车,改进了华夏军马车式机械化行军投送兵力方式,也改进了华夏军以班排连为单位协同作战并能独立突进作战的进攻方式,同时更加注重筑碉堡、挖壕沟、垒沙袋、设拒马等新式防守方式的训练。

    骑兵旅的骑兵作战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冲锋陷阵了,众骑兵除了能冲锋陷阵之外,还要注重于侦察、迂回、包抄、诱敌入围(埋伏圈)等科目的训练。

    而特种作战团除了要拥有骑兵旅的作战能力之外,还要学会特种作战部队集侦察、渗透、深入敌后、破坏、奔袭、刺杀、搜索、营救等为一体的各种作战手段。为此,武植特意为特种作战团全体官兵定制了一套新式装备:粗麻布军用背包!在背包里,标准装备有一套油布制成的防雨衣、一小床薄布毯子、一把锋利的带鞘匕首、一把一尺长厚重的带鞘鬼头刀、一捆扎实的带钩粗麻绳、八个铁罐手榴弹、一个行军水囊、一小瓷瓶消毒酒精、一小包木棉、一团包扎用的纱布及细麻绳、两支火折,以及士兵衣物、干粮等。这个新奇的军用背包,让特种作战团全体官兵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为防止马匹在作战时被手榴弹的爆炸声惊到,武植特意设置了一项训练科目,即不管是战马还是拉车的马在奔跑或者歇息状态时,会时不时地在马群周围炸响手榴弹,以此来训练马匹适应爆炸声的能力。从刚开始训练时的万马惊起奔散,到后来的群马闻巨响而不惊,这些马匹可谓受尽了苦头,训练中也造成了很多马匹受伤,待适应后就不再被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惊扰吓坏了,即使偶尔惊愣也能行动自如。

    元符二年,西夏国发生了两件震惊朝野的大事,那就是,西夏国老将阿燕和西夏国御史中丞仁多楚清先后投降大宋朝了!

    阿燕,西夏的一员老将,智勇双全,谙熟军务,经常派兵侵略环庆路。在绍圣四年的宋夏战争中,他所部在西夏大军被武植率部伏击于没烟峡后逃离了战场,阿燕惧怕西夏新的最高统治者怪罪,忧心忡忡,在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孙路派人游说下,于元符二年二月时率部将七百余人投降了大宋朝。赵煦闻讯龙颜大悦,迅速下旨提升阿燕为宥州刺史,充任环庆路沿边兼横山一带蕃部都巡检使,并赐给他名字曰“怀明”,阿燕之子襄渠赐名“世忠”,授予三班奉职的官职。

    仁多楚清,时任西夏国御史中丞,其职位在蕃宰相,枢密史之下,其父仁多凌丁原是西夏国的一员猛将,战功卓著,其后战死,其侄子仁多保忠接替其父职位,担任监军。仁多楚清官位虽然很高,但西夏国朝廷并不让他掌握兵权,他曾经向李察哥建议由自己掌握兵权,李察哥不答应,于是他耿耿于怀。元符二年六月,趁着西夏大军进犯大宋朝意欲收回失地之时,仁多楚清带领全家四十余口,暗度陈仓,抄小路投降了大宋朝。赵煦闻讯大喜,立即下诏将他接到京城开封,册封他为甘州团练使,右厢卓罗一带都巡检使。

    阿燕和仁多楚清两位大员的降宋,让原本风雨飘摇的西夏国更是人心惶惶,风声鹤唳,西夏朝廷被搞得焦头烂额。

    而在大宋朝内部,其实也是暗流涌动。元符二年九月,同文馆之狱后,章惇、曾布一伙诛杀元祐大臣的目的未能完全达到,但他们并未就此罢休,紧接着又策划了新一轮针对元祐旧党人的清算报复。章惇等人还策划诛杀所有的元祐大臣,先后对已经去世的司马光、吕大防和刘挚等人进行贬斥夺嗣,对苏辙、范祖禹等人进行重新贬逐。

    对此,武植无能为力,也只能冷眼旁观,置身事外。

    这些朝廷大臣放着正事不干,就喜欢干这些蝇营狗苟的龌龊事!武植对章淳、曾布等人又多了几分憎恶。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丹桂飘香,碧空如洗,凉爽舒适。路边的野花随风摇摆,默默祝福着秋的收获。十月风凉,吹落一地枯黄,也带来一场又一场的秋雨。

    将作监打造的两万多副马蹄铁已经全部交付给华夏军使用,武植吩咐骑兵教官和保障连的师傅们给钉到了马蹄上,效果显著,战马奔行的速度和耐力瞬间就提高了一大截!

    待华夏军骑兵旅和特种作战团众官兵学会骑马并日益精湛后,武植开始培训他们在马背上高速骑行时该如何使用手榴弹,才能在保证冲锋陷阵的同时又不影响到杀敌!几经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在高桥马鞍的前鞍桥上固定一个小铁筒,里面放置着火折,火折头露出小铁筒,平日里不用时用铁帽盖住,当使用时打开铁帽,铁帽系在铁筒上不会掉落,战马高速奔行时迎面而来的强风自然就会把火折给吹燃,由于火折就在身前,骑兵高速奔行时也能看得清,一只手拿出腰间口袋里的手榴弹时就可以点燃引线,一边骑行一边投掷,随时都可以杀敌。但如果在雨中作战,那这样子操作就完全作废了,火药引线受潮根本就点不着火。而且在高速奔行的马背上要准确点火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武植有点一筹莫展,只能将就着先训练和尝试了。

    华夏军步兵使用手榴弹的训练就简单得多了,武植借鉴了后世的阵地战、游击战的特点,再对照当下步兵对阵的方式,扬长避短,制定出了比较合理的训练方案,用于步兵的训练。

    为适应手榴弹杀敌的新特点,华夏军对敌方式也相应地作出了改变。

    步兵对敌,不再像以前那样列着方队,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防御或者进攻,而是可以挖壕沟躲在沟里或藏在掩体后堡垒中御敌,远程就用神臂弓或者床弩射击敌人,待敌人靠近时再投掷手榴弹杀伤敌人;也可以前排手持盾牌前进,防御敌人的弓箭,后排用神臂弓远程打击敌人,靠近时则投掷手榴弹进攻,漏网之鱼再用刀枪解决掉。士兵可以群体作战,也可以单兵作战,各成战斗体系,这样子的战斗形式都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

    骑兵对阵,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子千军万马纵深式的冲锋了,每个骑兵身上都装备有两种武器:神臂弓和手榴弹。骑兵冲锋时,以排为单位攻击前进,在远程时可以用神臂弓射击敌人,待靠近敌人时则一字排开,使用手榴弹攻击敌人,投掷完手榴弹后往两侧散开,后面的排再跟上,依次推进展开,轮番轰炸。这样子可以避免直接与敌人的骑兵短兵相接,最大化的利用神臂弓的远程攻击能力与手榴弹的爆炸威力来威慑和杀伤敌人,尽可能的减少自身的伤亡!

    武植为提高华夏军远程作战能力,他加强了新军使用神臂弓的训练,同时改进了床弩,特别是三弓床子弩。受后世火箭弹的启发,武植也改进了床弩发射使用的箭。当时三弓床子弩的最大射程可达一千五百米,通常都在五百米射程以上,远远超过神臂弓两百米以内的射程,是大宋朝步兵对付西夏重装骑兵铁鹞子和辽国骑兵铁林军的远程武器!但其缺点也不少,一是三弓床子弩很笨重,往往需要几十个人转动轮轴才能拉开,二是这床子弩的箭与众不同,箭身长一米多,箭头是圆形的铁球,没有箭尖,射出后呈抛物线,因箭头沉重从半空落下几乎垂直,靠其冲击力致人死命,所以精准度不够,打击面也不广。

    针对三弓床子弩笨重难拉开的弊端,武植改进了转动的方式,把直轴转动方式改成了滑轮组齿轮组合转动方式,一下子解决了转动难的难题,每架三弓床子弩只要四个人就可以转动拉开!为了兼顾到五百米以内的敌人,武植把部分三弓床子弩改成了二弓床子弩,改小了床子弩的尺寸,每架二弓床子弩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转动拉开了!而且,武植设计在每架床子弩底部都安装了转轮,可以推着前行,方便移动布防,使用时固定住就行,灵活机动性大大增强了!

    而针对床子弩发射使用的箭,武植计划全部改成火箭弹式的火箭!即去掉圆形的铁球,经不断试验,在箭身合适的部位绑上新式的竹制手榴弹,箭头改成圆锥形,在装箭发射前先点燃引线,然后落锤发射,箭发射到敌人阵营中后随之爆炸,主要靠手榴弹的爆炸来杀伤敌人,引线长短按发射的距离来定,一般要求发射到敌人阵营中时不会延时超过五秒爆炸就行,不给敌人反应的时间!经过试验,这样的火箭威力确实惊人,比纯粹的弩箭杀伤力增强了数十倍!

    到十月下旬时,军器监经过将近一年的研发和改进,终于找到了防水绳,用它制成了一种可以在雨中水中也能暂时引燃火药的引线,武植果断地把它用在了改进手榴弹和火箭上,有效地解决了步兵与骑兵们在雨中点不着手榴弹的难题。届时为了更好的防雨水淋湿,床子弩上方再撑起一些雨棚或者雨伞之类防雨就更稳妥了。对于制作出防水绳的工匠,武植拿出一千贯钱重重奖赏了他们。

    为此,为适应床子弩在华夏军中的广泛应用,武植下令在华夏军中全面开展使用床子弩的训练,要求每个官兵都能熟练使用。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进和调整,华夏军众将士们在熟悉了新式的作战方式后,其战斗力已经有了实质性的飞跃。虽然还没能用于实战中,但武植知道,如今的新军跟以前的禁军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自己的强军之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https://www.lvsewx.com/books/18373/18373172/850879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