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隔世情缘 《那些带着重任轮回转世的英雄儿女们的前世今生 > 第72章 第七十二章孔子的教育方式和学生

第72章 第七十二章孔子的教育方式和学生


第七十二章孔子的教育方式和学生

        孔子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结合孔子在不同人生阶段说的话,我们可以对孔子的一生有个大概的了解。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思是孔子说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脱生死的方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定决心。

        “三十而立”,孔子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孔子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孔子说:不惑,就是对一切都没有疑惑了、对物质、金钱等不动心了。当一个人停止了对物质金钱无止境的追求时,般若智能現前了,开悟了,智慧现前了,他开始注重内心深处的快乐,灵性、道德的提升。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他已经得到宿命通了。天命也就是宿命通,得到了宿命通的人,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他能知道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他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世是怎么回事?

        “六十而耳順”,等到孔子六十岁时,他有耳順的功夫了。耳順,就是天眼通、天耳通。有的人也叫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眼、天耳的神通。有了天眼、天耳在很远的地方也可以洞察一切真相。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孔子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他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也就是说:此时的孔子已经了断了三界内的生死轮回,对三界之内的事情都没有疑惑了,孔子得了漏尽神通之力后,他转世的目的也就完成了,他转世到人间为了给佛教铺路,因此一生中都致力于礼仪、道德教育,他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因此孔子为中国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努力学习,后来慢慢地成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一个致力于将毕生精力投身于教育的伟大人物。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说到孔子的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私学。所谓私学就是私人收徒讲学,流传孔子私学弟子三千,孔子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学习道德、弃恶扬善。孔子《大学》里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特别注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为古代社会一直非常重视的一项内容,孔子对其尤其重视,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潮流。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中“仁”、“礼”是孔子教学的核心观点。孔子认为礼是道德规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接受的外在行为规范。而仁,是道德的最高行为准则,表现了人对于人生以及其价值的关心与热爱。仁与礼的关系就像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有了仁,礼才能更加充实。

        孔子的教育方法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意思是: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关于孔子因材施教,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孔子一边喝水,一边休息。

        这时,子路匆匆地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于是跑去问父亲和兄长去了。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就是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而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的就是让学生客服自身的缺点,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事情的目的。

        此外,孔子也主张有教无类:学生不论贫、富、贵、贱均有机会接受教育。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不应该为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而让一些人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在开办学校的过程中,他收学生时,也严格地遵循了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三千名学生中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孔子学生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力,这在当时等级制度严苛的社会中,这种做法,无疑是惊世创举。

        在教育目的方面,孔子认为:“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孔子鼓励学生学有所成之后,如果条件、精力许可,可以去当官,通过官位更好地把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贡献给社会、为人民服务。

        在师资素质方面,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有多种品格。孔子以身作则,博学多才,谦虚地学习一切知识、文化、艺术等,他的目的就是先充实自己,因为孔子知道,只有当他自己有了一桶水,才能给他的学生一杯水。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学而不厌,爱好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教师自身博学多才,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因此,孔子一生都好学乐学,这从他一生四次长途跋涉向老子求教问礼可以看出来。同时,孔子认为“诲人不倦”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有的品格。诲人不倦就是耐心地、永远不知疲倦地教导学生,给予学生关心与爱,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当然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除了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之外,他还实行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等教学方式。这些教育理念可以从孔子的语录中窥见一斑: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思是: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孔子还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是: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意思是: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孔子通过提醒学生设身处地地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对别人采取合适的相处方式。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孔子提出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基础。只有经济稳定了,人民安居乐业了,教育才能得到稳定的发展。孔子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让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在他三千名学生中,出名的优秀学生有72名。其中有的学生还把孔子的思想编成了书《论语》。孔子的学生中,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来划分,最出名的学生被后人总结为:“四科十哲”。德行科是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是宰我、子贡。政事科是冉有、季路。文学科是子由、子夏。这10个人,是孔子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代表。唐代定孔子祭祀礼仪的时候,这以“十哲”配享。


  https://www.lvsewx.com/books/85611/85611959/2471668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